点击蓝字
关注我们
课程建设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环。高质量的课程在实现教学目标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上海科技大学高度重视课程建设,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,建立了本研贯通的课程体系,培育出一批优质课程。通过精心设计、持续优化,把一门门“硬课”打造成广受学生好评的“金课”。
创意与艺术学院的“现代艺术导论”课程获批立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、上海市高校市级重点课程,体现出创艺学院在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上的不懈努力与创新理念。
授课教师
王受之(创艺学院副院长)
现代设计史论学者,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人。曾先后担任: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,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,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担任全职终身教授(负责全院的现代设计理论和现代设计史教学),在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、南加州大学等讲授设计史论课程。此外,他还是清华大学、中央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。曾出版多部专著,如《王受之设计史论丛书》(现代时装史/现代设计史/平面设计史/美国插图史/现代艺术史)、《世界现代建筑史》等。
授课教师
王颉(创艺学院教学副教授)
艺术家,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,先后获得学士学位和艺术硕士学位,著名艺术团体“N12”的创始成员,迄今举办7次个人作品展,参加100余次艺术联展;先后获得中国年度艺术家奖(2012年)、世界美学大会优秀艺术家奖(2010年)、中央美术学院油画金奖(2009年)、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最佳技法传承奖(2008年)等;2008年-2012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艺术工作室,期间为硕士研究生开设“创作方案”“拼贴与构成”“材料素描”“材料色彩”“有色底与肌理”等课程;2006年至2008年作为主要撰稿人,参与编写中央美术学院首套专业教材,获北京市高校优秀教材奖,成为中国材料艺术教学的积极开拓者和理论构建者;现任教于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 ,“AI绘画研究与跨学科创作”项目负责人。
课程内容与亮点
01
扎实硬核的课程内容
作为上科大创艺学院本科教育的专业必修课,“现代艺术导论”强调专业性和系统性,该课程通过大量的作品分析和文献阅读,详细讲解了1850-1950年期间西方艺术史的演化过程,重点讲解现代主义运动的萌芽、源起、形成、发展和演化过程,具体分析期间各艺术流派、艺术运动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演化逻辑,包括同时代建筑、设计的联动关系。其中涉及画家、雕塑家、艺术家500余位,建筑师、设计师100余位,讲解观看作品2000余件。
不同于一般性的艺术赏析,王受之强调艺术与社会、历史的关系,横向的广泛涉猎,艺术、建筑、设计、音乐、电影等不同门类、领域综合在一起的知识结构。王颉特别强调“艺术史学研究”的学术性,分析作品和艺术家要求既“扎实”、又“硬核”,追根溯源,层层推进,将艺术发展的必然性讲解清楚,让学生明确艺术流派相互间影响演化的逻辑关系,建立艺术史、文化史的框架,掌握独立阅读艺术作品的能力。
王受之院长教学现场
课程核心内容
第一部分:18-19世纪欧洲艺术,从新古典主义、浪漫主义、学院派到现实主义和巴比松画派,讲述印象派形成之前的100多年,欧洲主流艺术运动的演化过程。(根据学生情况,王颉教授通常会在此课程最开始,增加从古希腊到巴洛克2000多年艺术史的简述,目的是让学生对整个西方美术史有一个框架性认识)
第二部分:多角度分析印象派的形成原因,发展过程、艺术特征,以及对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作用 ,其中包括印象派、新印象派(点彩派)、后印象派、纳比派大量作品的具体讲解。
第三部分 :讲解从立体主义开始到抽象艺术形成的具体过程,研究绘画艺术的“平面化”进程,从“具象” 演化为“抽象” 的内在逻辑。包括:野兽派、立体主义、未来主义、表现主义、至上主义、构成主义、风格派、维也纳分离画派等。
第四部分:从达达主义到战后艺术。讲解达达主义、超现实主义的形成过程和内在联系,强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,以及战后欧洲和美国艺术的基本格局。(含抽象表现主义、极少主义)
第五部分:讲解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,分析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的相互关系 ,强调艺术史、文化史的综合阅读能力。
课件截屏:王颉讲解现代主义发展脉络
课件截屏:王颉讲解当代建筑与立体派关系
02
超人气的主讲组合
这门课程由王受之和王颉联合主讲,两位分别来自设计理论领域和当代艺术创作领域,代表着各自行业的顶尖水准,在这门课上两位教授默契配合,联袂上演了一场关于现当代艺术的精彩讲解。
作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人,王受之在学界享广泛的影响力,其著作影响了几代中国设计与艺术工作者。因此,他侧重于设计史和建筑史的专业讲解,阐述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、建筑、电影及音乐的相互联动关系。在课上,学生们既可以听到建筑史、设计史的案例分析,同时,又可以接触到音乐、电影等方面的具体知识以及和艺术发展进程的相互关系,甚至可以看到王院长手绘的历史地图,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故事到“一战”的国际态式,娓娓道来,从而引出现代艺术的转折发展。
王颉是中国新材料艺术与观念绘画的艺术家,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历经的系统训练,精通油画、丙烯、色粉、丹培拉等众多画种。因此,王颉侧重画面的具体讲解,通过对构图、造型、色彩、笔触的分析,揭示不同艺术流派、画家技法形式的相互关系,通过作品比对,解读艺术史发展的逻辑。王颉认为“艺术研究就像探案,画家的蛛丝马迹不在文献里面,而是更多的隐藏在画面当中。文献可能会说谎,但笔触和颜色不会,艺术家的思想观念、情感表达、技法渊源都可以在画面里找到答案,这些视觉密码,即使相隔数百年,仍然有效,它等待懂得绘画密码的人最终的破解。”也因此,他经常会抛开艺术史已有的观点,独辟蹊径,给出更新锐的见解,其讲解具体深入,让人耳目一新。
两位重量级老师的联合主讲,无论是资历、专业度到配合度、互补性,在同类型课程里都是难得一见的,因此反响热烈、深受学生欢迎。
王受之院长现场教学
王颉教授现场教学
03
教学的创新与多元
艺术发展史不同于其他历史,更多是直观的视觉艺术,“如何教授理科生更深入地探究艺术史,如何建立起完备的历史框架?”成为课程的难点之一。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发展,扎实优秀的理科知识有助于从新的角度推进艺术研究和学科融合,促进教学改革。基于上科大的科研背景,结合艺术学院的专业优势,王受之和王颉自2020年开始逐步创建了一套独特的艺术理论教学方法,使学生在理性的框架内建立对艺术史的系统认识,建立“感觉的逻辑”,提高审美、启迪思考。
在教学中实践中,结合理论讲解,王受之在非固定时间,以现场手绘的方式讲解不同时期的建筑结构和美学范式。在课后作业方面,王颉引入绘画实践教学,让学生进行油画临摹、色彩构成创或综合材料拼贴等艺术实践,通过实际的绘画创作加深对艺术史的理解。同时,王受之院长通过录课的方式,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的途径,既丰富课程的知识内容,便于课后复习加深记忆;配合理论讲解,为学生提供大量欧洲美术馆、博物馆的影视纪录片,使学生在美术馆的展场空间感受艺术作品的视觉体验,增强感性认识。王颉会在线上与线下以艺术史的不同课题和学生分组开展交流讨论,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和研究报告,也会根据情况安排讲座,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。
该课程在考核方面一直不断的探索着更加合理、有效、多元的作业形式和考核方法,包括学术论文、艺术文章、考察报告、个案研究、创作方案、绘画实践等多种形态。此外,“现当代艺术信息档案”是该课程为学生设立并参与建设的项目活动,王颉根据“现代艺术导论”和“当代艺术解析”的课程内容,建立了一个现当代艺术的词条框架,通过课程指导学生以个案研究的形式,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,从而逐渐完善形成一个丰富、全面的艺术档案系统,该系统既包括现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,也包括艺术批评家、策展人、美术馆、画廊机构、艺术媒体、收藏家在内的多方面艺术生态资料。随着档案库的逐渐完善,希望今后能为学生和公众的艺术史研究提供更多优质的资料帮助。
师生课程合影
编 辑 | 王 颉 夏子淇 沈佳敏
排 版 | 杨润康
责 编 | 管舜瑛
今天“分享”“点赞”“在看”了吗?